交汇点讯 “不要车,不要房,自己家业自己创。”2月10日上午,宿迁市沭阳县举行“沭阳小大姐”新时代文明婚恋倡导实践活动暨寻找“最美丈母娘”启动仪式。50多名未婚女青年代表在承诺书上签字,表示要把勤俭持家、艰苦创业作为见证爱情、砥砺人生的必修课,营造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。
(相关资料图)
“我年前刚订婚,当时发了个朋友圈,不少朋友点赞、道喜,也有人问我彩礼多少,男方有没有车、有没有房,三金买了没有?很多人听说我没要彩礼都不太理解。”沭阳县塘沟镇胡庄村“准新娘”赵佳宁在启动仪式上分享,彩礼的多少不能决定婚姻的幸福,最好的彩礼和嫁妆是相恋双方对彼此的支持、信任和爱。
颜集镇“小大姐”蒋东亚告诉记者,有些未婚女青年认为彩礼代表着自身的身价,以及日后在婆家的地位,然而却忽略了男方家庭能否给得起。“天价彩礼不仅会让对方难堪,也会影响双方的感情,即使收到大量的彩礼,也难以保证婚后一定就能幸福。”
“我们相女婿,对女儿好不好、自身人品和能力更重要,彩礼、房子、车子都是次要的。”桑墟镇的岳守文有两个女儿,在相看女婿的时候,她和老伴的态度一致。“我要代表我的家庭,做好表率、提出号召,让淳朴、厚道、诚信的良好民风在沭阳大地不断流传”。
“要高额彩礼会幸福吗?陪嫁准备高额嫁妆会幸福吗?答案都是否定的。”沭阳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姜若鸣分享了一段调研经历:2020年,在沭阳一个相对富裕的乡镇中,村里居然有近百名大龄剩男,再深入了解,发现都是由于买不起“三金”、车、房导致的,同时还伴随着“越穷越要、兄弟越多越要”的恶性循环。
近些年,婚丧嫁娶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愈演愈烈,让很多人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债、金钱债。姜若鸣表示,高额彩礼的婚姻更像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不是感情基础上,不少家庭为此欠下债务,婚后产生矛盾。为此,沭阳县委宣传部、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、民政局、妇联、团县委等发出“不要车,不要房,自己家业自己创”的倡议,提倡婚事新办,拒绝铺张浪费,可以通过集体婚礼、家庭婚礼、旅行结婚,参加公益活动、夫妻共植纪念树等形式,以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方式分享新婚喜悦;婚庆仪式宜高雅文明,抵制内容粗俗、格调低下的“婚闹”。
在沭阳,包括婚俗改革在内的移风易俗工作由来已久。尤其是2020年民政部印发《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》要求“整治天价彩礼、铺张浪费、低俗婚闹、随礼攀比”等不正之风以来,该县大力倡导“丧事简办、婚事新办、小事不办”的新风俗,建立健全“党委领导、政府推动、舆论引导、全民参与”的工作机制,持续宣传推行“宿迁文明 20条”、人情新风“宿9条”等文明实践活动,破除群众“思想障碍”。
据悉,通过系列举措,沭阳县户均人情消费事项数量由2020年以前的38项减少至11项,户均人情事项支出数额由7675元减少到2563元,三年移风易俗工作累计减轻人情消费负担约11亿元。
未来沭阳将在婚俗改革上多向发力:一方面将多开展小大姐座谈会、丈母娘座谈会等,引导形成“不要车、不要房、自己家业自己创”的思想共识;一方面要宣传响应喜事新办、不要高额彩礼的“沭阳小大姐”“最美丈母娘”典型事迹,高额彩礼的危害性,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节俭办婚光荣、索要高额彩礼可耻的良好风尚;另一方面,将会对索要高额彩礼造成严重后果或骗婚的不法行为予以打击曝光,达到打击一起、震慑一片的工作效果。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孙旭晖 通讯员 丁华明 吕述谡
编辑: 史伟